“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伪概念
(看过浙江工商大学朱海就博士的博文《资产流失是个伪概念>感觉虽了了数语,但一语中的。和海就兄在山东开会时就认识了。海就兄近年致力于奥地利学派的研究和推进,并把它很好应用在中国的实际情形中。海就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haijiu)
当我们谈论价值、成本这些概念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这时候,强微观还原论和静态分析已经不起作用。因为,成本、价值这些概念涉及到一个“人际互动”的问题,涉及到对“社会科学事实”的一个基本判断。而“社会科学的事实” 在新古典范式里头,完全是被当作物理化学事实一样的对待的。而事实上,这两种事实,虽然都叫“事实”,却在性质上全然不同。自然科学的事实,由于其处理的对象是简单现象(雅卡尔,哈耶克,M.盖尔曼),而所谓社会科学的事实,则是“有机复杂现象”(weaver,1948),属于“有组织的复杂性”一类事物。社会科学的事实具有主观约定性,而不具有可验证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动态性,随着环境、技术和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网络组织特征,被定义在在一个结构中,一旦脱离这一结构,单独隔离出来,就无法获得定义和被恰当的解释。一组资产只有当置于一个有结构的资产之网中,并被加诸竞争胜出的企业家才能(他的局部知识),才有价值。有的时候,一家企业濒临倒闭,按照既有的运作状况计算市场价值不值多少,但是某个独具慧眼的企业家把企业起死回生,价值陡增。这个价值何来?原来濒临倒闭的企业为何价值又那么低?企业的价值到底是不是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摆在那儿?企业不是一头猪,死活都在那儿。企业是一个社会科学的事实。
理解了价值主观性,对于市场的理解就加深一步。我们可以判断,在一个经济系统内,类似全面的“公有制”“国有制”这样的制度设计,是绝对不可行的,它没有理解企业的本质,没有理解价值、成本为何物。今天我们国家制造的国有垄断企业(中石化,国家电力,中移动之类),有幸生存在了一个市场经济(国内外)的汪洋大海中而获得价值,否则一定会死光(最近100年的中央计划试验证明)。所谓国有资产流失,流失的越多越好。从公平和效率的辩证来讲,维持现状,是大不公;流失,就算是流向某个私人独得,也只是短期看来的小不公,因为自由市场机制最终是个化私为公的机制。这个证伪的判断,经济学家是完全可以作出来的。至于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就是“好”,没有经济学家可以证实。经济学家的职责是解释事实,证伪理论假设。
自诩为著名经济学家的新古典范式斗士们,实在需要好好反省。没反省清楚前,别把自己的建议向改革的政治家极力推荐,这样实在是后患无穷。如朱海就博士所言,是理性的狂妄。
附:朱海就的博客,资产流失是一个伪概念
谈论国有企业改革时,很多人,如郎咸平,把目光集中在物质资产上,他们不知道,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企业家才能,如果不让企业家才能发挥出来,物质资产是没有价值的。
“资产流失”是一个理性狂妄导致的“伪概念”,这个概念假设经济学家(如郎某)事先就已经能计算出企业改革前后的价值(特别是改革后的价值),而这是不可能的。企业改革后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市场与企业家才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