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收益递减”和“非线性产出”的不兼容性
刘业进
投入一组生产要素,通过企业黑箱,我们得到相应的产出。给定其他要素不变、技术不变、偏好不变,我们变动其中一种要素的投入,观察产出的变化,我们会发现“边际产出”呈现递减。然而,经济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过程远比一组化学实验复杂。在产出的“仪表盘”上,探测指针的变化远没有经济学原理揭示出来的那么有规律。
这其中可能遗漏了什么?边际收益递减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在投入这一端和产出那一断,存在准确的因果关联,这种关联可以被准确地被经济学家,而不仅仅是每一个专业的技术专家准确地把握。边际主义假定了作为“一般知识”的因果关联知识。这种因果关联知识总是可靠的吗?在许多产品和服务领域,例如知识领域,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是否存在这种我们毫不怀疑的边际收益递减?显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一组要素投入中,当缺乏某一特定要素投入,产出为0,当增加这一特定要素时,引起非线性增长。这种引致的产出增长不服从线性增长规律、也不服从递减规律。此外,至少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形,要素投入只有达到某个特定临界点以后,边际收益递减才开始起作用,此前边际产出为0。试想简单de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有和没有催化剂的参与,决定着化学反应的发生与否,但是催化剂的量和反应物之间没有连续变化的规律。考虑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生产过程,其中包括各种要素的集结及其背后的知识互补性的实现,产出才能实现,我们拣出一个要素投入的“数量”度量来寻找其与最终产出的数量关系,一,忽视了观测生产的其他维度;二,递增、递减、简单线性的规律都是靠不住的。
我们至多在一组投入和想象的产出中进行着千万次的试错,由此得到一组假设的因果联系,这组因果联系既是数量和数量之间联系的知识,更是关于要素间如何相互作用和要素间适宜结构的知识。边际收益递减大大忽略联系投入和产出之间除数量之外的知识了。在这里,经济学向两个不通的方向不断精炼化。一是基于边际分析导出供给和需求曲线,走向集中于价格、数量两个度量维度的均衡分析;另一个方向则把重点放在探索产出实现的现实机制和过程;侧重相对价格体系在维持经济秩序论述就是哈耶克一派;侧重生产,从组织和制度层面展开分析就是纳尔逊和温特及其追随者。无论是奥地利学派,还是演化经济学,都把分析重心放到了通向满足需求的(交易和)生产“过程”中。
在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广为复杂的关系,不是一个“边际收益递减”可以全部概括。在投入到产出的过程中的临界现象、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现象、非线性增长现象等在一个迂回链条越来越长(表现为所谓“知识经济”/“新经济”)的经济中,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经济学里讨论递增报酬的文献也需要在一个更宽阔的知识背景下来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