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食战略:从“边走边吃”到“一日三餐”
读Haim.ofek的《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1)
200万-500万年前,我们在摄取食物上采用的是“边走边吃”战略。“边走边吃”需要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要一个很大的胃。像人这样大的物种,需要猪那样差不多大的胃。可是今天,我们的胃已经大大萎缩,萎缩的胃及其减少的能量代谢支持了一个大的出奇的大脑(相对于同重量级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消化系统的总质量仅为大小相似体型的灵长类动物的60%。肝脏,肾脏和心脏几乎没有大变化,似乎在脑和肠胃之间存在一个显然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消化系统的神秘短缺是功能外化的偶然进化结果。人手的专门化和智能的增进,极大改善的食物摄取方式,手工处理(去污、削皮、去壳、粉碎)和化学改善(烹饪)有效地环节了机械应力和过量毒性对于消化系统的压力。手、工具、火的发明、我相信还有冶陶器术对于人类食物的可消化性产生了深刻影响。牙齿不需要那么尖利了,指甲也不需要那么具有攻击性了。
没有高质量的食物,人类相对较大的脑是不会出现的。逐渐变大的脑又进一步改进了摄食战略。向狩猎-采集过渡,“边走边吃”战略被“轴心战略”取代了。狩猎-采集-捕鱼的轴心是:把社区和摄食在时空上分开(冷冻技术和现代运输进一步把这种分开扩展了)。这样就能同时使二者的支出最小化。获取的支出最小化实质上靠的是觅食的分工和专门化实现的。而实现消化支出的最小化靠的是提高食物的多样性,改善饮食的配置和摄取时间。获取食物的专业化和分工促进了肉食的增长,改善了食物质量。
摄食战略的改变,分工和专业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告别“边走边吃”战略,从根本上促进了脑的发展。
当然,另一条文明的线索是乱伦禁忌的性规则,在促进脑发展中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至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全部文明的根本规则)。其实在身高最高动物长颈鹿的脖子进化中,也促进了某种近亲回避策略。雄性长颈鹿繁育成功极大地依赖于两个相互矛盾的原则:尽量远离近亲;尽量长时间的照料雌性。在采食中雄性和雌性是纵向分离的(雄性吃上面的,雌性吃下面的),因此在高度上的“军备竞赛”拉长了脖子,这种竞赛终止于与地心引力的抗争。把血液输送到大脑顶端需要巨大的心脏(11公斤)。这是长颈鹿进化的代价。
今天的人采用一日三餐,那是因为获取食物和摄取食物已经完全可以分开,在获取食物上已经具备极度精细的专业化分工,而冷藏技术和运输技术使得我们每天极为方便地在任何时候想吃就吃(这个和变被迫的边走边吃根本不同)。萎缩的胃支持了发达的大脑,而今天部分人面临的肥胖症,简直就是对于这种摄食战略转变到讽刺。“一日三餐”来之不易啊,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
评论